张春新副会长在首届中国畜牧产业创意文化节(猪文化)活动的欢迎词
原发表日期:2012-12-22
来源:中国畜牧业信息网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代表,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们欢聚在一堂,隆重举行“首届中国畜牧产业创意文化节(猪文化)活动”,我谨代表中国畜牧业协会对各位代表的到来表示热烈地欢迎和诚挚地谢意!向关心支持我国畜牧产业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人士,向长期奋战在我国畜牧产业生产一线的广大从业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真诚地问候!
近年来,随着我国强农惠农政策的力度不断加强,我国畜牧业的发展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区域化的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基础设施条件不断完善,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产业素质大幅度提升,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加强,组织化程度逐步提高,现代畜牧业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畜牧业产值占全国农业总产值的34%左右。很多地方的畜牧业收入已占到农民收入的40%以上,地方畜牧业已经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保障城乡畜产品价格稳定、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畜牧业起源于原始狩猎活动,远古人“拘兽以为畜”,现在的家猪就是从野猪经过漫长的拘养、驯化而来的。中国养猪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猪种资源众多,养猪经验丰富,是最早将野猪驯养为家猪的国家之一。回望历史,中华民族文化中有相当浓厚的猪文化元素。在西安半坡、河南新郑、浙江河姆渡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掘出距今六、七千年前家猪的骨骼,而在广西桂林甄皮岩墓葬中出土了距今9000余年的家猪猪牙和颌骨,说明我国的养猪业已有近万年的历史了。猪在民间被称为六畜之首,代表勤劳华贵、富态福祥,红山文化、仰韶文化、良渚文化等,反映了史前先民都将猪看作是地母复活生命能力的化身或象征物,猪被尊为“家神”,被大量用于随葬。无论是西周时《诗经》中的咏猪诗歌“执豕于牢,酌之用匏(刨pao)”,还是经济繁荣唐代的“官豕三千”,以及明清以猪为农的所谓“穷不弃书,富不弃猪”猪文化习俗,都高度重视猪的作用,甚至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也以猪为幌,宣扬人性。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于1959年10月31日发出《关于养猪业发展的一封信》,信中提出:有人建议把猪升到六畜之首,不是‘马、牛、羊、鸡、犬、猪’,而是‘猪、牛、羊、马、鸡、犬’。我举双手赞成,猪占首要地位,实在天公地道。中国五千年猪文化的沉淀,已将养猪生产与中华民族文化乃至世界文化融为一体。在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猪作为农耕文化的产品,成为宴席美食文化的主旋律,养猪业的重要地位应看作和粮食一样重要,轻视不得,可以说 “猪粮安天下”。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养猪生产和猪肉消费大国,2011年全国生猪出栏6.62亿头,猪肉产量达5030万吨,占肉类产量的63.56%。对猪文化的正确认识与准确定位,将直接影响我国生猪产业的发展。因此,我们举办本届中国畜牧产业创意文化节(猪文化)活动,旨在挖掘、整理传统猪文化的基础上,深入开展猪文化研究与探讨,从而建立与养猪业和谐发展相适应的猪文化。希望业界及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积极为发展我国猪文化献计献策,通过丰富猪文化内涵,拓展猪文化外延,逐步树立“做大猪产业,做强猪品牌”的信念,不断强化“发展意识、管理意识、市场意识、精品意识”,力争达到“内增凝聚力、外增吸引力、提高生产力、强化竞争力”,为正确引导消费,科学规划猪业生产,促进我国猪文化及猪产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党的十八大报告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并提出了关于“三农”工作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我相信,通过开展中国畜牧产业创意文化节(猪文化)活动,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目标,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以及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业繁荣必将发挥积极作用。让我们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认真开展协会各项工作,不断提升养猪效率,共创我国猪文化和猪产业更加辉煌的明天!
最后,预祝首届中国畜牧产业创意文化节(猪文化)活动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