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科普 > 品种介绍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科普 > 品种介绍 >

广东大花白猪的保种方案

原发表日期:2005-05-16来源:中国畜牧兽医信息网

原发表日期:2005-05-16

来源:中国畜牧兽医信息网

广东大花白猪的品种资源保护任务由广东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和广东省板岭原种猪场共同承担。广东省板岭原种猪场是广东省唯一一家地方猪种资源保种场,保种场独立占地35亩。该猪场从1990年开始对广东大花白猪进行保护研究,先后从顺德、南海、江门等地民间搜集了广东大花白猪三个血缘共89头,经12年选育,共繁殖出纯种广东大花白猪333窝,总产仔数4445头,成活仔猪3924头,向社会推广广东大花白猪1170头。目前,保种场有保种群249头共5个血缘,而产地约有纯种大花白猪1000头。经12年的保种选育,广东大花白猪总产仔数达13.35头,比保种以前提高了1.14%,仔猪平均日增重达到475克,也比保种前提高了12.56%。 为了更好地对大花白猪进行保护和选育提高,在有关专家的指导帮助下,结合多年的生产实践,制定出如下的保种方案: 1、保种方式 (1)采用活体保存的方式进行保种,在保存这个猪种有效群体规模、品种特征、生长繁殖性能等性状的同时,进行提纯复壮,通过育种选育手段扬长补短,保持优良性状,改善劣势。 (2)采用保种场保种与产区群众性保种相结合的方式。 在保种场内,由于技术、人员、资金比较集中,不但可以对保护品种进行保护,还可以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在场外产区,对于要保护的品种由于群众很熟悉且对其具有深厚的感情,只要适当引导,加上政策鼓励,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不断完善保种场的同时,协助产区保持一定的群体数量,把保种场和产区有机地结合起来,互为补充,适时引进来推广出去,使受保护的品种在保种场和产地的群体得到稳定,避免濒临灭绝的困境。 2、保种目标 (1)近期目标:在2005年前,资源场保种群体达300头,在产区达1000头生产母猪的保种规模;至2005年总产仔数达13.5头, 仔猪平均日增重达到480克,60日龄育成率达98%以上。 (2)中长期目标:至2010年,资源场保种群体达500头,在产区达3000头生产母猪的保种规模;总产仔数达15头, 仔猪平均日增重达到500克以上,60日龄育成率达98%以上。 3、保护方法 场内保种方法采用“继代选留,自然淘汰,血缘替补,延长世代间隔,闭锁与开放相结合”。 进行保种繁育以后,为了保住每个血缘,采用“父老子继,母死女代”的继代选留法留种,同时为了降低近交系数的增长速度,充分利用地方猪使用年限长的特点,采用自然淘汰的办法,尽量延长世代间隔。但是,由于保种场内群体数量相对较少,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高近交现象,这就需要适时从产区引入新血缘,再将选育出的新品系返回到产区去,采用“闭锁与开放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从而在保种场内形成了“继代选留,自然淘汰,血缘替补,延长世代间隔,开放与闭锁相结合”的一整套保种方法。具体措施是 (1)进一步提纯复壮 继续执行已定的地方猪种育种选育方案,对这个品种提纯复壮,进行本品种选育提高,联合科研部门开展对地方猪种抗病力和抗应激研究,进一步挖掘其潜能,充分掌握其优良特性。 (2)配合力的测定 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该猪种,拟进行二元和三元的杂交试验,测定配合力,筛选出2-3个理想的配套组合。 (3)开展肉质研究 进行体形外貌、生长繁殖性能、肉质性状等的检验,并探索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同时,针对目前市场对安全产品、绿色肉食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开发出适销对路的品牌产品。 (4)完善配套饲养管理技术 为了适应集约化猪场生产管理模式,同时结合地方良种猪的特点,专门制定出保种场饲养管理方法及饲料营养水平,制定防疫检疫规程并对系谱档案、选留种情况、配种分娩、疫病防治及仔猪生长发育等生产的各个环节资料进行详细记录。 全国畜牧兽医总畜禽品种资源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