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科普 > 品种介绍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科普 > 品种介绍 >

全国种猪遗传评估方案

原发表日期:2000-03-08来源:中国畜牧兽医信息网

原发表日期:2000-03-08

来源:中国畜牧兽医信息网

(试行)

20003月)

一、目的和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政策得当和科技投入不断提高,使我国养猪业得到了高速发展,成为世界猪肉第一生产大国。1997年,我国猪存栏数量4.68亿头,占世界存栏总数的49.96%,即世界上一半的猪养在中国;屠宰商品猪5.667亿头,生产猪肉4327.5万吨,绝对占世界第一位。猪肉是我国人民动物蛋白的主要来源,在肉食品消费中占68%左右。猪肉生产直接影响到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我国养猪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巨大的挑战,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主要表现为“三个不可逆转”,即人口增长的不可逆转;耕地减少的不可逆转;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多的不可逆转。国家农业发展纲要提出到2010年,肉类产量达到7000万吨(其中猪肉占70%)。要在我国人均粮食产量不可能有明显增加,即精饲料资源不充足的条件下,完成这一目标是十分艰巨的。出路只有一条,即大幅度提高畜牧生产的科技水平,向科技要效率,向科技要产量。

    在影响养猪业生产效率的诸多因素中,猪种的遗传素质是起主导作用的,只有充分地利用现有的猪种资源,培育出具有优良生产性能的品种、品系或种群,才能在同样饲养条件和投入下,获得养猪生产最大的产出和效益。因此,猪品种的遗传改良显得格外重要。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猪的育种技术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并为养猪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猪的育种水平仍落后于发达国家,集中表现在:育种技术水平低、良种繁育体系不完善、种猪质量不高和良种率低等。目前的育种工作基本处在传统和常规的技术水平,这样的技术水平历史上曾对我国猪的遗传改良起了重要作用,但若再以这种传统的育种技术去实现21世纪初养猪业的飞跃,将是十分困难的。为了增加我国养猪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必要大力开展关于猪育种新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工作。

    农业部有关部门对我国种猪资源调查表明,我国有外种猪场几百个,虽然大多数猪场都在进行育种工作,但是选择方法落后且不统一,种猪质量参差不齐,以选育技术为中心的各项配套技术尚待规范化。为防止种猪的退化,我国每年从国外引进相当数量的种猪,所花的费用很大,同时带来一些问题,如猪群的健康问题等。为了我国种猪良种繁育体系的规划,实现2000年良种覆盖率达到95%的目标,组织全国范围内的种猪遗传评估和联合育种工作势在必行。

    我们将制定统一的育种目标和育种方案,定期交换种猪遗传材料,不断扩大群体,通过计算机联网共享信息资源,运用育种新技术,即采用动物模型BLUP法(最优线性无偏预测)进行种猪的遗传评估。以不断提高我国外种猪的育种技术水平和猪种质量,逐步降低引种数量,进而培育出我国实际需要的优良种猪,为我国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贡献力量,加速我国种猪产业化进程,待时机成熟,将优良种猪打入国际市场,力争在21世纪初,实现新的突破。

二、国内外发展概况及国内需求

目前世界上养猪发展趋势是专门化品系选育和配套系生产。养猪业发达国家都在大力选育专门化品系,如日本仅大白猪一个品种,就有各具特点的品系二十多个,而且还在不断选育提高。欧美的大型跨国公司PICDEKALBHYPORCOSTWOLDSEGHER等,均采用多系配套组合,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都很高,尤其适合于规模化饲养,并且随着生产和市场的变化,不断推出新的配套组合。在猪的遗传改良方面,采用先进的育种技术,加速遗传进展,不断为最优的杂交模式和高效的配套体系提供素材,从而实现了对资源利用的最佳配置。

选种是育种工作中的关键环节,正确的选种要基于对畜禽遗传素质的准确评定。畜禽遗传评估的理论和方法在过去的30多年中不断发展,这在牛的育种中表现尤为突出。但在猪的育种中,进展缓慢。长期以来,人们使用的主要方法一直是基于个体性能记录或后裔均值的选择指数,这种方法虽然简单易行,但有两个缺陷,一是没有对环境因子或一些非遗传因子进行有效的校正,二是不能充分利用所有亲属的信息。?

50年代初,美国学者Charles R Henderson提出了BLUP法,即最优线性无偏预测(Best Linear Unbiased Prediction)法,他于1973年又对该法的理论和应用进行了系统阐述。也就是说,70年代以来这一方法在牛的遗传改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多数国家牛育种值估计的常规方法。80年代中后期,随着人工授精技术的广泛使用,一些国家开始把这一方法应用于猪的遗传评估中,大大提高了遗传改良的速度,如加拿大自从1985年开始应用BLUP法以来,背膘厚的改良速度提高了50%,达100kg体重日龄的改良速度提高100%200%。目前,这一方法已成为猪遗传评估的标准方法。

BLUP育种值估计方法之所以能够提高选种的准确性是由于具有以下主要优点:① 充分利用了所有亲属的信息;② 可校正固定环境效应,更有效地消除由环境造成的偏差;③ 能考虑不同群体、不同世代的遗传差异;④ 可校正选配造成的偏差;⑤ 当利用个体的多项记录时,可将由于淘汰造成的偏差降低到最低。近年来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以及在猪育种中的应用,使BLUP方法又有所发展,如从公猪模型发展为动物模型,单性状育种值估计发展为多性状育种值估计;开发出一些优秀软件,如PESTGENESISPIGBLUP等。

在国内,多数场对种猪的选择采用外型评定,一些猪场利用表型综合指数。近年来通过各种宣传和技术培训,有20多个场已开始应用先进的多性状动物模型BLUP法以及相应的软件MTEBV进行场内种猪的遗传评估,四川省为此建立了全省的猪场电脑网络,各场按统一方法进行场内测定,即称重和测活体背膘,测定结果按标准数据库格式输入计算机并通过猪场电脑网络传送到网络中心,中心采用两性状(达100kg日龄和背膘厚)动物模型BLUP法进行全省种猪的遗传评估。部分猪场使用BLUP法后已取得明显效果,种猪性能显著提高,并要求将该方法应用于繁殖性能的选择。

制约我国养猪业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是良种化程度低,表现在优秀种猪数量少,种猪整体生产水平和良种覆盖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同时,随着我国养猪产业化的兴起,对优良猪种的需求逐年增加,而且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十年来,引进的外种猪主要作为商品猪生产的父本品种,对我国养猪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我国外种猪的群体较小、选择方法落后,猪种质量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还需每年从国外引进,耗费了不少外汇。因此,必须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种猪的遗传评估和联合育种,即在原有的基础上,应用育种新技术(包括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系统工程技术等)进行外种猪的遗传改良,加快育种进展,提高选择效率,以不断满足我国猪种产业化的需求。

三、现有基础和条件

    据统计,全国存栏种猪1000头以上的种猪场13个,存栏5001000头的种猪场50个,存栏200500头的种猪场127个。这些种猪场都具有较强的技术力量和较高的管理水平,并具有多年育种的经验,基本具备了种猪遗传评估和联合育种的条件。

    1、九十年代初,各场在有关部门支持下,为确保本场完成国家和省市科研项目任务,先后装备了超声波活体测膘仪、妊娠诊断仪和电脑等仪器设备,能有效地开展场内测定和信息网络的建设。

    2、各地不同程度的建立了种猪选育和繁育基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繁殖母猪,不少场间有种猪的交换,能有效地承担联合育种任务。

    3、各场的种猪不同程度的经过选育提高,主要经济性能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平均产活仔810头,达100kg日龄165175天,每kg增重耗料2.83.2kg,胴体瘦肉率62%64%。此外,新近又从丹麦、英国和加拿大等国引进了大量优良的长白、约克夏和杜洛克种猪,已有丰富且较好的遗传基础。

四、主要技术内容

    准确可靠的个体性能测定是遗传评估的基础,参与全国性遗传评估的个体性能测定分两种形式:一是以省级种猪测定中心指定专人负责对所属猪场进行定期的巡回抽测;二是参与遗传评估的各猪场指定专业技术人员对全场所有测定猪进行测定。这两类测定数据都必须每月按期传送给遗传评估中心,及时进行个体育种值估计。

(一)遗传评估测定性状

根据国内目前猪育种的实际情况,并参照国外先进经验,从简单、实用、容易操作出发,将遗传评估性状分为以下两类,共计15个性状,具体测定方法参见附录一。

1、遗传评估的基本性状

参与全国性遗传评估的基本性状仅包含三个:⑴ 100kg体重的日龄;⑵ 100kg体重的活体背膘厚;⑶ 总产仔数。

2、遗传评估的辅助性状

考虑到目前国内种猪市场的实际情况,以及未来猪育种的发展趋势,提出以下性状作为遗传评估的辅助性状:

在生长发育方面增加二个性状:

50kg体重的日龄,是场内测定和遗传评估的选择性状;⑸ 饲料转化率。

在繁殖性能方面增加四个性状:

产活仔数;⑺ 21日龄窝重;⑻ 产仔间隔;⑼ 初产日龄。这些指标可根据各场实际育种目标有选择地用于场内遗传评估。

在胴体性能和肉质方面增加六个性状:

眼肌面积;⑾ 后腿比例;⑿ 肌肉pH值;⒀ 肉色;⒁ 滴水损失;⒂ 大理石纹。各场可根据条件进行测定,并按各场实际育种目标有选择地用于场内遗传评估。

(二)种猪测定数量要求

参与全国遗传评估的测定种猪数量,在50kg以前必须保证有2♂和3♀,100kg测定结束时必须保证有1♂和1♀。

  (三)统一遗传评估方法

用于种猪遗传评估方法较多,多性状动物模型BLUP法是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先进科学的评估方法,为此,国内外已开发出相应的计算机软件,如PESTMTEBVGENESISGBS等,可用于场内和地区性的遗传评估。根据我国目前猪育种的具体情况,首先统一场内测定性状、测定方法及数据库结构,目前建议使用GBS软件进行遗传评估。

 (四)实现计算机联网与信息共享

根据全国种猪遗传评估的需要,建立统一的育种信息资源数据库,通过计算机网络,如Internet,实现信息共享,定期行各场育种数据的分析处理,采用多性状动物模型BLUP法估计个体育种值,评定个体的种用价值和各场的生产管理水平,评定结果将通过计算机网络传送到各场,逐步建立以场内测定为主的遗传评估体系和良种登记簿,为全国性外种猪联合育种奠定基础。

五、技术路线及实施方案

    本项目的技术路线是以产肉性能的个体育种值评估为核心,采用先进的遗传评估系统,提高选择的准确性。通过采用人工授精技术,逐步实现场间遗传材料的交换,建立起场间良好的遗传联系,实现全国种猪遗传评估,开展联合育种,提高种猪质量。

    此项工作首先在全国具有一定规模和技术条件且积极较高的种猪场实施,逐步扩大范围,实现地区性及全国种猪的遗传评估。遗传评估中心设在全国畜牧兽医总站。

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各参加单位需在统一领导下,从各个方面密切配合协作,对各场主要技术人员进行不同层次的技术培训,学习遗传评估的方法和软件应用,了解国内外养猪动态和最新科研成果,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

六、与有关方面的合作

    国际间育种素材与信息、资料的交流是十分必要的,发达国家的猪遗传评估体系日趋成熟,种猪测定技术先进,尤其在测定设备、测定技术、选育技术等方面有不少成功的经验。对国外著名育种公司、生产场进行调研、考察。可与外国著名公司及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在育种技术、性能测定技术及先进设备等方面进行合作是完全可能的。

同时也可与国家、部、省重点研究项目和攻关项目、国家“种子工程”、“菜篮子”工程、瘦肉猪基地建设以及“丰收”、“星火”等计划相结合,可与加拿大政府援助中国瘦肉型猪二期项目结合,为我国的种猪产业化服务。

七、工作进度计划

    1998年~1999年:制定统一选育方案、选育方法及操作规程等。制定总体工作计划,分解任务,明确参与全国性种猪遗传评估的猪场,在有关场展开测定工作。

    1999年~2000年:促进场间遗传联系的建立,在各场测定的基础上,完成数据库和遗传评估系统的构建以及区域性计算机联网。

    2000年~2001年:组建外种猪联合育种的基础群体,建立区域性场间遗传联系,初步实现全国性种猪的遗传评估,为开展联合选育工作奠定基础。

2002年:充实完善全国种猪遗传评估系统,选择条件具备的猪场进入评估系统,不断扩大遗传评估范围。

八、承担单位

该项工作由全国畜牧兽医总站种畜禽管理处主持,该单位一直负责全国种畜禽的管理等技术推广工作,具有组织、协作联合育种的能力和经验。以中国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单位为技术依托,全国部分大型种猪场共同承担。

全国畜牧兽医总站种畜禽管理处

 2000年3月8日